广东建工集团作为传统建筑企业,一直以建筑施工为主,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始终难有大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建工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建筑商、投资商、运营商”三商定位为战略发展引擎,打造“三大平台”即: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绿色建设发展平台、系列投融资及产业基金平台,创新“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五位一体战略思维,用创新驱动转型、用转型推动发展,着力促进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盈利能力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建工集团从“单一建房”到“综合建城”、从“传统建筑商”到“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的发展模式升级。
2012-2016年,建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387亿元,年均增长6.31%;实现净利润总额22亿元,年均增长6.96%;资产总额从2012年初的118亿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68亿元,年均增长17.86%;净资产总额从2012年初的19亿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86亿元,年均增长34.94%;上缴国家税费总额51.5亿元,年均增长8.81%;社会贡献总额176亿元,年均增长7.82%;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总额2.34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每年均达到行业优秀水平。
一、执行决策部署,坚守政治定力,确保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落地
建工集团坚持服务大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建设任务,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在拉动我省投资增长、引领产业升级、强化基础支撑、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全省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建工集团承接任务量从2012年的324.8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477.98亿元,同比增长47.16%;每年在建工程超过2600个,项目分布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沙特、老挝、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承建的工程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省委珠岛会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扩建工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梅州江南新城棚户区改造项目、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等机场、铁路、桥梁、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市政道路、公共设施、水利水电等一大批影响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标志性建筑和高科技、智能化建筑。
五年来,建工集团荣获国家级工程奖项564项,省级奖项2099项,其中鲁班奖12项、国家优质工程7项、中国水利大禹奖5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22项、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9项。
二、积极探索实践,勇于攻坚克难,助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工集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决策部署,助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4年,建工集团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契机,积极争取省政府授权建工集团组建棚户区改造省级融资平台,截止2016年底,建工集团参与棚改项目11 个(清远、兴宁、韶关、梅州、揭阳、河源等地),总投资209亿元,惠及棚户区居民3.36万户,较好地推进了省委、省政府攻坚克难、惠济民生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在此过程中,建工集团探索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新途径,被国务院作为示范项目加以推广;同时设计出“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五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全面提升了建工集团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投资融资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在省国资委的统筹支持下,建工集团于2016年7月在全国率先组建首个省属国企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注册资金40亿元)。仅用半年时间,搭建了多个省市合作平台,并在肇庆试点城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自主经营两种模式,成功实现项目的落地(采购第一批房源332套),为我国、我省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房地产库存压力、转变住房消费方式提供可行的实践经验。
2016年,建工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具有建筑工业化领先优势的远大住工战略合作,在番禺投资2亿元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此举构建从设计、科研、检测、装备、生产、安装、培训、维护等一体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将有力推进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着力创新驱动,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全省建筑企业龙头地位
建工集团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强调科技兴企,在保持地基基础、轨道交通、水利水电等传统施工技术和建筑工程检测能力行业优势地位基础上,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建工集团拥有科研机构国家级8个、省级13个, 包括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承担了《绿色建筑运行性能提升研究及应用》、《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基准线研究》等50多项国家和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打造了绿色建设科技发展、BIM技术联盟、高新技术企业等多个平台。2015年,广东省绿色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相继落户建工集团,这是全面落实省政府、住建部合作构建广东“绿色建设”体系要求的重要举措,成为广东绿色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6年12月,在成功研发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机、填补国内轨道交通高端重型设备技术空白的基础上,建工集团与中铁装备集团合作,在佛山市设立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产50台套盾构机,实现由“单一施工”向“施工+研发+装备制造”的多联动转型,进一步打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省委省政府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一个亮点。
2012-2016年,建工集团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9项,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1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级工法234项,专利338项,完成主编、参编国标10项、行标9项、地标8项,软件著作权34项,国家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创新成果20项,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8项,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9项,省级勘察设计类奖项17项等。
四、突破体制机制,打造国企样本,主动作为推动建工转型升级
建工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积极推动深化改革改制,创新体制机制。至2016年底,全面完成30多家非公司制企业改制。2012年以来,重点培育上市两家企业,其中华隧建设已向省证监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辅导工作备案报告,建科院力争在2018年实现IPO。同时,按既定目标顺利完成了14户“僵尸企业”出清任务。
2015年,建工集团与相关金融机构、国企发展基金等发起设立组建了规模超100亿的广东省环保基金和广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产业基金,当前正在积极推动项目的落地。通过环保基金,建工集团将积极参与2016-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通过管廊基金,形成5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同时可带动建工集团其他隧道建设施工、机械设备、工程设计、建材行业等业务的发展。
2016年,建工集团分别与国开行、农发行、粤科金融、粤财控股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银河证券、平安证券(银行)、建信信托、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升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资金运营、项目投资等方面加强了业务对接;积极参与粤科金融牵头发起的省科技保险公司,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通过借力金融机构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建工集团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可以说,迈进金融领域是建工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2016年,建工集团作为广东唯一一家省属企业代表,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作了书面经验交流;并作为国务院国资委25家“改革新动能”专题采访中,唯一一家完全竞争性行业的省属企业,为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广东建工样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引领建筑业发展的航向。建工集团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绿色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业+互联网的大势进行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的再次起航;并希望通过自身“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的实践,以国企责任之念,整合相关建筑产业资源,提高建筑资源集中度,加快全省建筑业由传统业态向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我省“建筑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广东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