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创优经验交流
(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是贯穿深圳中西部的组团快线兼机场快线,最高运行速度120Km/h。线路全长51.936km,总投资334.44亿元,共设车站18座,其中地下站14座,高架站4座;车辆段和停车场各1座,新建主变电所1座。工程于2012年4月19日开工建设,2016年6月28日开通试运营,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BT模式承建。
一、坚守鲁班奖目标,建立完善体系制度
建设伊始就确立了誓夺“鲁班奖”的目标,根据“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移交”的BT建设模式特点,组建了以建设单位为核心,项目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一体化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创优领导小组,组建专业齐全、精干高效的核心质量管理层;同时发挥中国中铁集团军作战优势,在系统内优选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施工企业承担具体建设任务,实施重大方案集中审查、重要物资材料集中供应、重大机械设备集中调配,源头控制人、机、料、法、环等各种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形成了高度集约化的质量创优体系。
项目公司制订了《优质工程创建管理办法》和《鲁班奖工程创建规划》等规章制度,细化了质量控制指标,分解了创优工作任务,明确了推进节点计划,将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岗位。每季度由项目公司总工程师亲自带队,开展质量创优专项检查,阶段性考核评价,年度评选质量创优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持续推进质量创优体系的高效运行。
二、实施预控型模式,创新质量管控方法
坚持“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理念,建立以“运营介入、要点控制、专业培训、样板引路”为核心的预控型质量管控模式。
运营公司专业工程师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服务于现场,参与工程质量的监管和验收,从使用方角度将相关诉求落实在施工阶段。
邀请专家全面辨识地铁建设中存在的质量缺陷和通病,分析产生原因,找出克服方法,如基坑围护结构、矿山法隧道初支全部按一级防水标准,矿山法区间隧道仰拱在初期支护阶段预先施作抗隆起锚杆等,在工艺和控制措施上努力进行了创新,编制形成了工程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坚持以“交流代培训”,根据施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控制较好的和存在问题的单位,分别以幻灯片形式从不同角度讲述施工管理心得,推广管理经验和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如针对全线地下区间80%均为盾构法隧道的特点,每季度组织一次盾构施工经验交流,保证了全线盾构隧道管片拼装质量优于验收标准。
制订工序、分部分项、单位工程样板评价标准和验收流程,根据工程进展及时评选样板工序、分部分项和单位样板工程,编制样板工程施工管理总结(含工艺流程、控制要点、注意事项等),与全线参建单位进行经验共享,现场接受观摩交流等,引领全线共同提高。
三、推广应用新技术,提升过程质量水平
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中的10大项39子项,其应用成果荣获了“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联合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对重大施工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加快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使其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品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项目自主创新73项技术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专利21项、省级工法8项,出版《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地铁域地下空间利用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地铁站后工程技术与管理实务》等专著3册。
1.形成时速120公里地铁快线技术体系,引入CPⅢ测量控制网精调技术、刚性接触网弹性支持结构,采用6.98m大盾构断面、浮置板道床等降压减振技术,实现了快速与舒适双重需求。
2、形成滨海地铁高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养护技术体系,开展了拉应力与氯盐、硫酸盐多种腐蚀介质作用下构件的腐蚀性态研究,满足结构百年耐久性要求。
3、运用垂直地质预报、孤石预处理、特殊地层加固、重叠隧道支撑保护等新技术,保证了下穿敏感建筑物安全,成功近距离、小角度多次穿越地铁运营线路。
4、研发上软下硬地层“长护筒+多次取芯”专利技术,集成淤泥加固锁定、围护结构ECR渗漏检测、钢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等新技术,解决了填海区深基坑变形和既有线飘移难题。
5、实行“数字化智慧建造”,推广应用BIM技术,装饰异形板安装精准,钢结构准确牢固,管线布置整齐美观。
四、动态监控风险源,创建平安示范工地
工程开工前,联合建设、设计、监理、监测单位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估,形成重大危险源和重要有害因素清单,制定了控制措施及动态管理流程。过程中落实重大危险源专项方案评审、施工条件验收、过程监控等制度,对监测单位发布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并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措施。建立重大危险源动态跟踪台账,每周发送相关单位领导、部门,做到全线安全风险管理情况清楚明了、全员关注。每项重大风险源编制现场应急处理方案,每个深基坑工程配备至少一台同步双液注浆钻机,并备齐一定数量整拼的钢支撑、水泵、水泥、水玻璃等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管理有序有效,保证在建项目施工安全。
五、践行绿色施工理念,节能环保成效显著
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履行社会责任,推广装配式围挡、泥浆分离设备、自动冲洗设备、扫地机、声屏障等环保设施,落实出入口及车行道硬化、裸土覆盖等环保措施,现场做到了“绝泥水、抑扬尘、压噪声、靓围挡、降能耗、不扰民”;装饰装修简约、镂空风格,车站天花裸露比例50%以上,部分车站立柱裸装,有效的节约材料;11号线与上盖物业、地下商业空间同步规划,增加可开发建筑面积48.3万平米,减少建设用地23.7公顷。全线45个工地中获得“深圳市双优工地”36个,“广东省双优工地”23个,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3个,入选第三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率均高于管理目标。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以上是中国中铁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创优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中国中铁将始终秉承“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标准化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坚持创新改进,坚持品质取胜,为广东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