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是一座坐落在北回归线上的魅力之城——坐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大型空铁双枢纽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窗”“枢纽客厅”。
作为国家定位的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为进一步发挥白云国际机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平台作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进入全面发力阶段。日前,作为扩建工程的先导性工程,广东省在建规模最大的安置区项目(龙口—小布)首批安置房正式交付,为加快推进扩建工程、打造交通强国、高质量实现“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贡献。
“北部枢纽”展翅腾飞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要发展“枢纽经济”,国际航空枢纽凭借其对高能级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流通作用,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中心环节。
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中国民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工程总投资达537.7亿元,计划于2025年建成投产。此项工程完工后,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1.2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380万吨,客货吞吐规模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该项目涉及白云、花都、天河3个行政区、9个街(镇)、62条村的征拆,动迁居民约1.8万户、6.2万人,规划建设15个安置区,占地约7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51万平方米,总投资超千亿元。
激活“枢纽动力”,这是将广州北部打造成为新增长极的最佳时机。能否打响安置区工程的“第一枪”,将关系整个机场扩建工程的顺利开展,关系到回迁群众切身利益,也为后续征地拆迁起正向引导作用。
“绿色建造”匠心交付
把握机遇,时不我待。2020年6月28日,安置区启动区(龙口-小布安置区、平西安置区)早于机场主体工程三个月先行动工,开创了国内机场项目征拆建设的先例。
龙口-小布安置区为广东省重点民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40.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含38栋12/13层住宅、2栋3层幼儿园、1栋3层公交车站、1栋6层养老院。
作为承建单位的中建四局建设者,在任务中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执行,合力跑出重大民生工程“加速度”。项目成立创新工作室,在技术方面开展BIM+CIM技术、BIM5D项目管理平台、装配式建造技术、PPEFF体系、大道同行建筑科技展厅五项亮点工作。围绕项目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采用BIM5D项目管理平台,开展农民工实名制管理;质量管理方面,项目严格质量管控,落实“三检”制度;材料管理方面,运用智能仓库展区和广联达过磅系统,提高材料管控;党建管理方面,紧抓三个“争先”,争当“三基”建设模范。项目相继获得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等奖项,取得“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首批安置房封顶”的重要成果。如今,三年不到,安置区启动区已从“一纸蓝图”变为“层楼高筑”。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装配式建筑推动传统建材产业绿色转型,项目所有住宅塔楼全部实施装配式,装配率达55%以上,拟将建设成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绿色可持续性建筑。其中,地块七养老院采用“PPEFF体系(新型预应力快速装配式框架体系)”进行建造,主体结构施工工期可缩短26天,预制率高达70.4%,满足装配式建筑国标A级要求,是中建四局首次将PPEFF体系运用于实际项目中,是广东省首个PPEFF体系示范工程,也是全国目前已建“PPEFF体系”项目中面积最大的工程。
“现代岭南”百姓安居
“比我们之前的居住环境好太多了!”在拆迁范围内的村民江先生表示,他们一家目前仍住在村屋里,不过已通过摇号选择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单位和一套65平方米的单位,江先生兴奋地说,打算今年五一领取新房钥匙后就马上装修,尽快搬入新房。
龙口-小布安置区以“现代岭南,山水人家”为设计理念,错落布局、南北通透,结合铜鼓坑河涌景观改造与村落宗族聚集习惯,设置了传统岭南骑楼及架空空间、生态步道、社区公园等多层次公共空间,让村民真切感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安置区开放的样板房可见,首批安置单位配置了65-140平方米多种实用户型,并带装修交付;整个安置区内,还规划了商业、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服务配套设施,并将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成就安置村民“向往的生活”。
目前,机场三期15个安置区已全面进入“边建设、边竣工、边移交”的大干局面。建设者们争分夺秒,以匠心建造托起百姓“安居梦”,并不断助力提升临空区域能级,建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临空“枢纽之城”,促进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果。
(中建四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魏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