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之一:闪电战“疫” | 深圳市南山区跨境货物运输综合接驳站启动运营
3月7日,由中建科工深圳公司以EPC总承包模式承建的南山区跨境货物运输综合接驳站项目(以下简称“南山接驳站”)试运行。这座占地超18万平方米、当前深圳各区在建消杀处理能力最大的综合接驳站,从“一片空地”到“拔地而起”仅用14天,为稳定深港两地当前疫情形势、保障内地物资供港提供了有力支持。
勇担重任,跑步进场
香港第五拨疫情爆发以来,为保障供港物资和跨境货物运输的安全顺畅,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中建科工深圳公司受托出征,同步设计与施工,快速推进南山区跨境货物运输综合接驳站项目建设工作。
南山接驳站项目由妈湾地块和前海保税区地块一、地块二组成,距离深圳湾口岸直线距离约7公里,货物处理能力为1020车/天。其中,妈湾地块设计处理能力为600车/天;保税区两地块设计处理能力为420车/天。
2月17日晚,接到建设任务后,深圳公司连夜成立项目部,火速动员,调集精兵强将,开展踏勘测绘、资源筹措等各项工作。入场第一天,迅速集结工人210余人,进场挖机、铲车、压路机、泥头车各类工程机械约160余台。
起跑冲刺,开战决战
项目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召开誓师大会,充分发挥先锋队和突击队作用。现场吊车林立、机器轰鸣,鲜红的党旗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在施工一线迎风舞动。
2月20日,完成2.5万立方土方外运,11万平方米场地清表;
2月22日,货栈7000平方米混凝土基础硬化完成,600吨钢结构在工厂加工完成,等待装车发货;
2月24日,临危受命,增加驿站,4个小时后,932套集装箱陆续从厂家发货;
2月26日,钢结构全面封顶;
2月28日,651个房间的生活驿站具备使用条件;
3月2日,南山接驳站保税区1#地块顺利完成运营预演;
3月4日,室外管网、机电管线全部施工完成,正式水电接通;
3月5日,南山接驳站按计划顺利完工。
项目团队坚持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克服疫情防控、极限工期和多日连续降水带来的气温骤降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为深圳抗疫大局贡献力量。
创新模式,深圳速度
“IPMT+EPC+监理”模式进行建设管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加快进度,保障履约,项目团队充分发挥EPC总承包优势,同时采取“IPMT项目每日例会”协作机制,打通各相关单位沟通渠道,实现了进展反馈、沟通充分、动态调整、综合决策的管理闭环,仅用两天奋战,完成项初版施工设计图的绘制,极大加快了项目建设。
装配式建造优势
项目采用了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标准化钢结构模块化箱体通过“搭积木”方式组拼,实现快速建造和调试。同时通过BIM技术提供信息载体,运用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全专业协同工作,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控功能,现场1100吨钢结构和1468个箱体安装快速而有条不紊。
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公司智慧停车产品的经验优势,部署车牌识别一体机和智慧道闸。定制开发车位预约管理系统,结合跨境货运分区管控严格要求,组织近20人研发团队,仅用5天时间就开发了全套车位预约软件平台,实现了跨境货运车辆预约、深港车位智慧匹配、人员及货物交互分区管控等多项功能。运用智慧算法,有效实现复杂车牌智慧识别与精准管控。
停车道闸与人行门禁系统,首次运用了自主开发的车辆道闸软硬件,人员门禁系统有效融人员体温检测、健康码管控、人脸识别、人员考勤等多功能于一体,在实现智慧防疫、精准管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人员接触风险与管控压力。
之二:中建科工15天建成深圳市宝安区新安应急储备隔离项目
在深圳市宝安区的地标性建筑“湾区之光摩天轮”之下,中建科工用15天时间建成一座建设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共1176个房间的应急储备隔离项目。
火速集结,召之即来
作为宝安区第一批应急隔离设施项目之一,项目地块一经确认就需马上进场。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相距不到2公里的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团队闻令而动、率先响应,36名管理人员尽锐出战。
一天时间,人员组织架构建立完善;两天时间,14家分包、1300余名工人有序进场。
昼夜抢建,来之能战
项目团队进场即组建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凝聚力量。划分党员“责任田”,签订责任状,全体党员以必胜的决心投入战斗。建设现场,以党员干部为主的骨干成员,分区域分板块持续冲锋在前,青年突击队携同作战。
项目临时党支部坚持每晚7点召开一次碰头会,紧抓“保障项目高品质交付”这条主线,贯通项目生产运营各环节,梳理当日工作及次日计划,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工作闭合。
同时,项目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搭建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落实“四必查”“三到位”“两覆盖”,从严从紧抓好项目闭环管理,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零感染”。
攻坚克难,战之必胜
为推进生产履约,项目从设计方案开始就反复钻研推敲,细致做好每一步施工组织策划。
在施工高峰时期,对于交叉施工频繁的情况,项目提前策划、科学编排工期,优选生产资源,统筹工序穿插,制定“小时制”作战地图,整体施工24小时不间断,用15天时间“建”证科工速度。
1天完成区域场地测绘、场地平整、设计方案确定。利用地形优势,把现场科学划分为5个工区,场地测绘、场地平整、设计方案同步推进,1天内完成工作销项。
3天完成排水排污管沟、条形基础修改施工。项目位于滨海沿河,周边湿地密布、环境保护压力大。项目团队一边开展对外协调、一边布置管道施工,3天内排水排污管沟、条形基础修改施工。
5天完成板房拼装、吊装施工。场内与场外同时拼装,30余台吊车交叉施工,5天时间完成1176个箱体全部拼装。
6天完成机电施工。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施工现场24小时不间断轮流施工,快速推进局面迅速形成,仅用不到6天时间就完成了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机电系统施工任务。
15天完成基本施工任务。项目团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5月5日,在项目团队的持续攻坚下,完成基本施工任务。
建设期间,项目团队高效对接参建各方,充分考虑人性化室内设计和设施配备,建设抗疫全体系储备,着力打造低碳、美观、便利、高效的应急项目范本。
战必胜,攻必取,中建科工人用担当和无畏奋力书写胜利答卷。
之三:建证战疫 | 中建科工14天建成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健康服务驿站项目
昨日一片荒芜,今夕灯火通明。
14天,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外环路北侧的一片崎岖荒芜之地中,中建科工建起一座建设面积约3.3万平方米、共667个房间、能同时容纳654人、配套设施齐全的健康服务驿站。
领战,先锋先行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根据“平疫结合”的理念,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一批应急隔离设施的需求计划。中建科工率先响应,第一时间领战实施难度最大的宝安区石岩健康服务驿站项目建设任务。
项目一经启动,公司即刻抽调各方精干力量、筹备各项施工资源。一天时间内,一支35人的管理团队迅速集结;两天时间内,完成13家分包、600余名工人有序进场。
项目团队进场即组建临时党支部,竖起党旗,成立了统筹、生产、招采、综合协调等4个先锋小组。党员同志在履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项目团队拧成一股绳,持续冲锋在前。
“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生动实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在宝安区第一批应急隔离设施项目中,宝安区石岩健康服务驿站项目实现第一个响应、第一个进场、第一个完成吊装、第一个亮灯、第一个完工,全程保持领先进度。经过14天奋战,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开战,披荆斩棘
入场首先面临的考验就是项目场地的复杂性。项目选址地为废弃采石场,三面环山,不仅现场条件差,还面临现场交通不便、水电接驳点远等问题。面对困难,项目团队并没有慌乱和退缩,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快速出动20余台机械,2天完成3.3万多平方米、约15米高差的场平工作。
施工准备完成后,项目立即组织召开部署会,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根据现场情况将项目划分为3个工区,每日开展各工区间进度、质量考核及任务销项,实现压力与动力并行。同时,施行项目全员参与现场施工全盘运作规划机制,开启“时间不间断、空间全利用、资源满负荷、人停机不停”运作模式,高度重视管理颗粒度细化,将时间细化至每天、任务细化至每道工序。
进场前,项目便建立了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制定综合应急预案,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疫情防控专班,从严从紧抓好项目疫情防控底线。同时,严格把控人员进出,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按要求实行“白名单”管理。在严把入场关、教育关等六个关口基础上,全面执行“三区两控一专”管理模式,将每日核酸、每日打卡测温登记、每日疫情防控教育覆盖到每一名成员。
决战,一往无前
14个日夜的坚守与担当,从一片荒芜到灯火通明,项目团队连轴转,已无工作和休息时间之分。拼尽全身力气的科工战士,将不可能一一变成了可能。
1天完成区域场地硬化浇筑。为加快现场施工进度,项目一鼓作气、昼夜施工,3个区域硬化浇筑均在1天时间内完成。
1天完成材料和机械进场。由于项目三面环山,仅有一条小路可供进出。项目第一时间成立交通疏导小组,小组成员白班、夜班两班倒指挥道路交通,通过预约排号进场的模式,实现项目交通场内疏通、场外不积压。
3天正式通水,7天正式通电。项目选址距离市政水电接驳点遥远,将近2公里。项目进场后立即开展管网及电缆的铺设,按节点实现通水通电。
7天完成打包箱拼装。在场地条件有限、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除利用现有场地开展材料和箱体拼装外,项目还积极协调场外5公里外的临时场地进行拼装,7天时间完成1140个箱体全部拼装。
14天完成全部施工任务。项目着眼广大、不舍精微,边施工、边验收,14天时间完成3个工区的全面竣工,变“总蓝图”为“实景图”。
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答案”和“标准模式”可遵循套用,承载着万众期待的目光和破釜沉舟的使命担当,科工人在一次次“挑战不可能”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之四:战“疫”必胜! 深圳公司驰援抗疫一线
记忆中鹏城的初春,总与美好相称,涿泥的春燕,绽放的花朵,午后和煦的阳光,远处潋滟的海面。2022年的初春,与往年不同,新一波的疫情来势汹汹,疫情之下的深圳人不是在做核酸就是在做核酸的路上,病魔仍未退散,千家万户仍在抗“疫”。
但千山可越,沧海可平,总有一道光如利剑般穿透乌云,总有一行人选择逆行而上,于千万人之中,负重前行。
集结·闻讯而动
目前,深圳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社区和医护人员面临巨大压力。作为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总部企业,深圳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面向全体员工发出抗疫征集令,127名职工主动请缨加入志愿者行列,组成二批四组抗疫支援服务队,疫情面前,挺身而出,驰援抗“疫”一线。
出征·逆行攻坚
脱下工装,穿上战袍,127名志愿者们化身身披铠甲的抗“疫”大白,火速支援深圳南山、宝安、福田等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为“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的管控区、封控区社区提供组织核酸检测、扫楼入户登记以及后勤保障等服务。
战疫·铁骨仁心
使命在肩,战“疫”在前,从施工一线到战“疫”一线,科工志愿者们也将高效的工作状态,带到志愿服务中来。迅速梳理工作内容安排分工,通过合理分配人力及工具,顶住高温和体力考验,累计服务时长4380小时,服务深圳市民60205次。
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小区多为老旧小区,无电梯且建筑密集,上下楼全靠人力。根据社区网格所划分的任务,志愿者摸排每天从早晨8点开始,对每一户每一人的核酸检测情况进行记录,并协助社区人员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直到晚上8点结束,随着深圳天气的转热,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已然变成了“移动蒸箱”,在高温烈日下走街串巷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吃不喝连续7个小时“扫楼”已是常态。
春启序章,疫散花开。疫情面前,他们是无所畏惧的“逆行者”,用实际行动诠释“铁骨仁心”,为保卫深圳市民健康贡献科工力量,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深圳温度。向志愿者们致敬!加油深圳!战“疫”必胜!
之五:战“疫”有我! 深圳疫情中的127个“逆行者”够钟下班
近日来,全国多地正在遭遇本土疫情的“倒春寒”,不少城市被迫按下了“暂停键”。2022年3月13日19点28分,深圳卫健委发布通告: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全市餐饮暂停堂食;各企事业单位居家办公;室内密闭场所活动一律暂停。随着城市社会全面动态清零,街道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深圳公司派出的127名战疫“逆行者”们也逐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社区和医护人员极度短缺的情况,中建科工深圳公司挺身而出,火速支援深圳南山、宝安、福田等多地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之下,普通人在做不平凡的事。他们中,有人步履不停,脚踩风火轮,化身“疫”线“货拉拉”;有人走街串巷,举起小喇叭,化身扫楼“突击队”;有人坚守阵地,化身战疫“清道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处处都有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他们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奋战,他们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战疫“大白”。
“我不辛苦,因为我们身后是2000万深圳市民”
随着深圳天气逐渐转热,防护服好似“移动蒸箱”,穿上后的1分钟就开始出汗,5分钟后背就被浸湿,还要提物资、爬楼等,更是难熬。
根据安排,深圳湾国际羽毛球场项目裴扬跟随团队57名同伴前往向南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分别为社区里203栋楼的2154户住户提供上门服务。城中村人员密度大,楼栋老旧,上下楼全靠人力,最高要爬7层。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简单的爬楼也切换成困难模式,每次爬上去的时候,裴扬都要双手扶膝喘一会,口罩被吸得一瘪一鼓,一粒粒汗珠顺着脊椎和大腿往下流,最后在鞋子里形成“积水”。
“虽然这样的日子很难熬,很痛苦,但医护人员更辛苦,每一个志愿者都在与2000万深圳市民一同奋战,争取早日动态清零,从来没有想过撤退。”裴扬如是说。
“不累是假的,但要对得起这身防护服”
“请大家排好队,打开粤核酸,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佩戴好口罩,不要聚集扎堆。”这是滨海廊桥项目陈威年在维持检测秩序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陈威年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民核酸检测,从最初核酸检测标签的发放到核酸检测信息的采集,累计完成5000余人次的核酸检测。为了尽可能多地做核酸采样,加上想减少物资消耗,陈威年身着防护服,顶着烈日,不吃不喝,汗水顺着皮肤纹理流进眼睛里却不能擦拭,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压抑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但陈威年每天一站至少就是四个小时。他说:“不累是假的,但要对得起这身防护服,要担得起这份责任。”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是湿透的衣衫,模糊的护目镜下是深深浅浅的压痕……
工作时间再长,工作强度再大,像陈威年一样的志愿者也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终于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艰苦。”
“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您好,午餐放这了,可以出来领取了。”上午11时30分,身穿防护服的“外卖小哥”黄建文准时将午餐放在隔离观察对象门口的椅子上,并敲门提醒取餐。
来自海吉星农产品光明物流园项目的黄建文应该算得上是一名“志愿老兵”了。大学期间,他便常年跟随学校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看到公司群里的抗“疫”征集令,没有犹豫,黄建文便加入其中,主要负责给隔离观察的住户送物资、送快递。
“弯腰-深蹲-起身”,这么一整套完整的流程,黄建文一天要重复600多次。一天下来手臂麻木、身体僵直,防护手套里的双手也被汗水泡得发涨发白。黄建文表示:“一天下来,精力耗尽,躺在床上连话都不想说,但每次看到大家房门上贴的一句句暖心话语,总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穿上防护服,看不见每个志愿者的模样,但却能清晰看见大家眼睛上的一层薄雾,能想象得出在防护服下一天的疲惫。
“你守护‘黄区’,我守护你”
“我有过专业的疫情防控培训经验,防护意识强,能够保护好自己,我有决心、有能力做好本次疫情支援!”来自太子湾学校项目的卢庆几乎全家人都是白衣天使,在武汉、百色、深圳抗“疫”战场上,都留有卢家人的足迹。
“这几年家人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上,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算是有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家人,相隔千里,各守一方。
志愿服务开始之前,卢庆就解锁了“唐僧”模式。“手套要戴两层,里面的用胶带缠好,尽量不要接触皮肤...”“扫楼时不要接触居民,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到脱防护服耳畔又传来他的嘱咐,“你怎么头套都还没脱!”“手机消毒了吗?”“换完赶紧出去!”“哎呀!不要离垃圾桶那么近!”随手抓起个酒精喷雾就给你来个“酒精浴”。队员们都笑他,防护意识的提高有一大半要归功于卢庆的持续“疯狂”输出。
“遗憾的是我始终没能穿上神圣的防护服”
被问起为什么要参加抗疫一线的工作,中车基地项目强翠翠脱口而出:“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我也想为深圳做点事。”
在此次志愿服务中,强翠翠被分在了非传统意义的“前线”--综合信息组,负责统计隔离人员、公寓住户信息以及综合事务协调。数据准确无误是防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她需要时刻关注自上而下大数据推送和各楼栋长自下而上排查的“双向数据”,对人员的信息反复摸排、比对、核查、再反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熬夜奋战到12点是常有的事,大家都是24小时待命,出现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反馈,实时更新数据台账,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她看来,志愿服务工作充满着起伏坎坷,但这都是战胜疫情必须要经历的,她说道:“能成为这个‘防疫专班’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是人生的特殊体验,看看‘战友’的背影,就觉得有了奋斗的动力,遗憾的是我始终没能穿上神圣的防护服。”
强翠翠的爱人此时也奋战在另一个抗“疫”战场上,夫妻俩彼此坚守,他们用“携手抗疫”这种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相濡以沫”最真实的模样。
“服务109136人次,服务时长10278小时”是深圳公司127名抗疫“逆行者”共同交出的成绩单。他们看过黎明破晓的鱼肚白,望过落日余晖的夕阳红,与楼宇间隙的方寸星空不期而遇。口罩遮住了他们的面庞,但遮不住的是他们坚毅的眼神和初心。
从施工一线到战“疫”一线,从“中建蓝”到“守护白”,传递春日般温暖的127名战疫“逆行者”,顺利够钟下班。
之六:勇毅逆行,中建科工在深圳的战疫志愿故事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作为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总部企业,中建科工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无论投身深圳地区抗疫工程的建设现场,亦或是主动请战,深入防疫最前线,开展志愿服务。科工青年始终战疫一线,参与到这场全员全域的“倾城之战”中,以使命必达诠释新时代的青年担当,共同构筑守护鹏城的坚固堡垒。
近日,深圳公司收到团深圳市委、罗湖区委联合发来的表扬信。信中对深圳公司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患难与共的真情相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已是深圳公司2022年来收到的第9封战疫感谢信。今年以来,深圳公司共组建10支青年突击队,驰援深圳福田、南山、宝安等多地疫情防控工作。376名科工青年闻讯而动,为深圳抗疫贡献力量。累计“服务328354人次,服务时长28632小时”,是他们共同交出的战疫答卷。
使命在肩,义无反顾。战而无畏,尽显青春担当。疫情面前,科工青年是无所畏惧的“逆行者”,用责任担当诠释“铁骨仁心”,为保卫深圳市民健康贡献科工力量,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深圳温度。
今年2月,深圳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社区和医护人员面临巨大工作压力。深圳公司党总支及团总支高度重视,火速集结127名青年职工加入志愿者行列,组成4支战“疫”青年突击队,火速支援深圳南山、宝安、福田等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为“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封控区,提供组织核酸检测、扫楼入户登记以及后勤保障等服务,跑出了“暂停键”下的“加速度”。
6月,深圳疫情反复。为服务深圳防疫大局。30名科工青年,闻令而动,起而行之,下沉重点社区防疫一线,化身“大白”,又一次在抗疫一线擦亮科工品牌,彰显央企担当。
9月,深圳市再次遭受新冠疫情侵袭。219名志愿者星夜出征,驰援抗疫一线。大事难事看担当,越是难事越向前。在炎炎烈日下挥汗鏖战,在夜深人静时坚守岗位。他们见证过疫情下每个时刻的夜空,见证过深圳的忙碌与寂静,从施工一线到战疫一线,从“中建蓝”到“守护白”,微光如炬,战疫必胜!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伟大源自平凡,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
在战疫青年突击队中,有一位来自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00后”党员李田,在9月的“疫”志愿服务中,主要负责人员流调信息。
一台台常亮的电脑屏幕,一摞摞厚厚的文件资料,时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这是他的工作环境,也是他的日常。当一个个电话号码被确认,被“消除”,是他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李田已经数不清自己打过多少个排查电话,但有一通打了15分钟的流调电话,让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这则电话的对象是一位70余岁的老先生,对于李田的流调员身份持有非常大的怀疑。流调需要询问的信息繁杂,且很多内容涉及隐私,所有信息都需要核实、排查、记录,被挂电话、被当成骗子已是家常便饭。
为了打消疑虑,李田耐心解释了大数据操作的逻辑以及疫情防控的情况,用真诚和耐心换来了这位老先生的理解。临到最后,老先生在电话里头和李田说:“疫情三年来,你是我接过流调电话里面我最愿意配合工作的,讲得清楚,听得明白,谢谢你小伙子!”简单的几句话,但却让电话这头的李田心暖莫名。
“没什么,因为我是党员,就是要在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当被问到为何要报名参加防疫志愿服务时,李田说道。刻感受到了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艰苦。”
“一份责任心,一个英雄梦,一个好榜样”
“疫情期间,请各位居民戴好口罩!”下午14:00准时出发开始“路巡”的杨正武不断重复喊着这几天已说了无数遍的话。
来自深圳公司总部综合办公室的杨正武还是第一次当防疫志愿者,但他激昂、认真的工作态度让他看起来像一名“志愿老兵”。
深圳天气火热,杨正武每天都穿着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回到宿舍。“志愿者工作,尤其是室外工作,一直都很困难。”杨正武回忆道,“酷暑难耐可以忍受,但为了疫情防控需要疏散人群,居民拒绝配合的时候,却使我非常难受。”
不过,杨正武心中一直存在着一股力量支撑着他坚持下去,“我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挺身而出保护弱小,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抗疫是一件很伟大、很有英雄气度的事情。”
虽然路巡工作在刚开始时就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杨正武在居民需要帮助时主动去帮忙,几天下来,居民们逐渐开始理解并配合他的工作。当工作累了,收到居民的一句“辛苦了”,是杨正武一天中感到最温暖的时刻。
科工青年将以实际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科工青年,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彰显自身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之七:平疫结合!两座品质酒店在广州正式交付
3月31日,由中建科工承建的两座“平疫结合”酒店——祺岭酒店、广百莲花山酒店(一期)正式交付,两座酒店是广州市规划建设的广州国际健康驿站(二期)工程。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林波、国资委副主任曾涛,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总经理冯兴亚,花都区副区长麦韶明,中建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宏出席仪式。
冯兴亚表示,广汽集团响应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投资建造祺岭酒店,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了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广汽祺岭酒店致力于打造成为精品酒店和集旅游、培训为一体的高端服务基地,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创新发展,为广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麦韶明表示,祺岭酒店项目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五个月时间的建设周期展现了广汽速度和科工速度。花都区委、区政府将继续支持祺岭酒店项目,希望酒店早日投入运营。
王宏表示,中建科工承建这一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和应急工程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回顾项目建造历程,中建科工以“科学+拼搏”的有效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GS-Building体系,充分发挥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技术优势和智能制造优势,经受住了“工期紧、任务重、防疫压力大、跨春节施工”等考验,不到5个月的时间实现项目交付,完成了对广汽集团、广州市委市政府、广州人民的承诺。中建科工将以该工程作为在穗项目的新里程碑,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效力,持续打造政府放心、群众满意、城市得益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标杆工程,助力大湾区建设,为千年商都广州注入新的城市活力。
同日,广百莲花山酒店(一期)项目交付仪式在莲花山下举行,岭南商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凌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江国源,广州市国资委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江正,中建科工副总经理蔡玉龙出席仪式。
江国源表示,项目的成功交付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部署、大力支持。岭南商旅集团和中建科工的通力合作、强强联合,取得了良好的履约效果。酒店投入运营后,岭南商旅集团将不断提高服务标准水平,坚持“六稳”“六保”,为广州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蔡玉龙表示,岭南商旅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投资建造广百莲花山酒店这一具有民生意义的重大工程,展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中建科工承接建设任务后,快速反应、快速动员、快速部署,充分发挥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技术优势,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克服多重困难,最终实现顺利交付。感谢各级政府和业主单位对项目建设的支持,致敬所有辛勤付出的参建人员。
祺岭酒店由广汽集团投资建造,广州市设计院设计,中建科工以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项目位于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总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建有独立单间241个,按照“功能齐备、经济艺术、智慧便捷”的建设理念,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方式,整体装配率达到87%以上。在疫情期间作为健康驿站使用,设置隔离人员居住区、医护及后勤生活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楼,安保、消防、餐厨、洗衣房、车辆洗消、废物暂存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平时可作为高端康养基地,其设计规范符合甲类养老设施标准。
广百莲花山酒店由广州商贸集团投资建造,广州市设计院设计,中建科工以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风景区脚下,新建建筑面积约为2.18万平方米,新建客房320间,改建110间为后勤保障房,装配率达75%。项目定位为“平疫结合”的健康驿站,并预留了改造升级条件,采用岭南园林式设计风格,取山之形,与风景区的自然风貌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