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科工集团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次的力量
——中建科工模块化产品医技箱首秀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绿色科技公司的刘紫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建科工模块化产品——医技箱首秀的故事。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是模块化建筑,采用10种规格的箱体,设计、加工难度最大的箱体,是医技箱。
“同志们同志们,我们终于要出活儿啦!”“咱这还是一个大活儿呢,可是给中央援港应急医院生产医技箱”得知参建消息的整个模块化工厂顿时沸腾了!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按捺不住的的兴奋和激动。
而与此同时,设计团队这边却是各个愁眉不展。项目初始设计方案全部按照打包箱来考虑,但很快就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医技楼的荷载太大,并且有屏蔽等特殊构造要求,打包箱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于是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了模块化工厂上。
应急项目就是与时间赛跑,一旦决定要做就没有回头的机会“这在行业里几乎没有先例,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设计出可行的方案?”这既是其他人频频向设计团队的发问,也是设计团队每时每刻的扪心自问。
巨大的压力袭来,平日里无数次操作的软件,都仿佛变得陌生,设计负责人冷瀚宇从未如此真切意识到,软件里所画的每一条线,几天之后就会成为现实世界的一根根构件;图示上标注的每一行字,也马上会变成工人手里的建筑材料。短暂踌躇之后,他决定不再思前想后,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方案的迷宫中,搞不懂的就研究论文、学习规范,拿不准的请教行业专家,没人指路就自己找路。
经过一周的辗转起伏,就在大家以为胜利终于要来临时,所有项目图纸需要镜像调整的坏消息却又传来,而此时距离交图只剩2天了。牛鹏波反复和冷瀚宇确认了很多遍,得到的答案却是必须调整。这让牛鹏波等日夜赶图的设计人,内心崩溃了,这意味着前面的深化工作都将付诸东流,一切需要重新来过。牛鹏波强忍崩溃情绪,调整状态,和设计团队紧急召开会议,确定最优修改方案,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战斗又拉开新的帷幕。
面对困难,惟有迎难而上。整个过程中设计团队陆续出过八九版颠覆性的方案,前前后后画了300多个模块的图纸,最终及时将36个医技箱的图纸交到了工厂手中。
深夜12点,模块化工厂里机器轰鸣、焊花飞溅,生产设备流畅地进行着自动上料、物流、翻转等动作,焊接机器人熟练地在构件上画出一条条美观的焊缝,RGV小车不知疲惫地运输着一个个箱体从喷漆房到烘干房。副厂长胡海波看到这繁忙景象,不由回想起2021年一边忙产线改造,一边用部分产线生产深圳湾区会展国际酒店箱体的那段艰苦旅程。
模块化生产线是在2009年建设的厂房基础上进行改造,由于建厂时间较早,厂房老旧、部分管线图纸丢失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而胡海波他们就是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原有产线拆除清场、厂房翻新、厂房局部结构改造、电力改造、供气改造、土建施工等工作。改造任务已十分艰巨,他们还得边改造,边生产酒店的箱体。
作为模块化产线负责人胡海波,经常加班到凌晨顾不上回家。一天晚上探讨方案到凌晨2点,胡海波直接在办公室睡下了。凌晨4点突然有人推开门,胡海波的妈妈抱着孙子,媳妇挺着大肚子,又急又气,“你吓死我们了,睡办公室也不知道给家里说一声”。原来,胡海波睡前忘记给妻子发信息告知,妻子凌晨3点醒来发现他还没有回家,手机静音电话不通,一家人就直接来公司找人了。
那段时间,模块化生产线团队面临的是持续的高压和挑战,他们一起经历了被否定的不甘、被认可的喜悦、情绪崩溃的迷茫、自我突破的感动。最终深圳湾区会展酒店项目74个箱体顺利交付,国内领先的钢结构模块化产品智能生产线全面投产。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正是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次才能9天就完成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高承载、永久建筑标准的医疗单元模块。大家甚至还调侃,箱子太少了,还想接着干呢,一脚油门下去刚干得热火朝天,又要踩刹车了。
如果说医技箱的“前世”是在模块化工厂,那么它的“今生”则在深圳河畔的落马洲。
在屋盖和医技箱体顶部的“夹缝”中,孙伟正猫着腰弓着背一点一点挪动着。那段时间暴雨不断,为了呵护我们第一次的作品,保证医技箱不会渗入哪怕一滴水,孙伟和团队每天都要到“夹缝”中检查防水拼缝,是否完好无损。可这“夹缝”高度不到一米,内部也黑乎乎一片,还是被风遗忘的角落,闷湿的空气加上带着口罩,孙伟进去20分钟就不得不到通道最边缘透口气,一趟下来,头晕脑胀眼睛花,腰酸背疼免不了,说这里面是“蒸笼”都一点不夸张。尽管这项任务是“夹缝中求生存”的真实写照,但孙伟和团队丝毫不敢懈怠,用坚韧和专注一次又一次在夹缝中前行。
5月6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正式交付。为了这一天,绿色科技公司192人辗转于深圳、惠州、香港等地,艰苦奋战了50多个日夜。我们很庆幸,也很骄傲。医技箱首秀真的为“中央援港”增添了一抹胜利的微光。第一次不光给予我们开始的勇气,更给足我们不断前行的底气。而我们也将带着第一次的力量,化身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早日把光和热洒向更广阔的天地。
用“模立方”筑牢生命屏障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建科工绿色科技公司的李昌琼,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模立方”筑牢生命屏障》。
山水相连,血脉相融;同胞有难,义不容辞!
为全面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进一步增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储备能力,深圳按“平战结合”原则建设酒店。中建科工勇担使命,包含25栋建筑的全国首个集成化永久防疫酒店——深圳湾区会展国际酒店,要在124天内拔地而起。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中建科工按下装配式建造“快进键”,用“模立方”筑牢生命屏障,打赢设计、制造、安装“三大战役”。
第一场战役,是设计战。项目采用“虚拟建造+现场建造”相融合的建造方式,先在电脑上把这个房子模拟建造一遍,然后在工厂生产制造,在拼装厂形成模块后运到工地组装。而设计就是“虚拟建造”的必备说明书。可设计之初就经历了一场运营方要“美观”、投资方要“成本控制”、建设方要“快速建造”的大型博弈,争吵、画图、论证一遍遍上演,最终达成一致——把美学的边界限定在成本控制和快速建造的框架之内。确定方向后,巨大的设计工作量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前期外协设计单位——中国院的供图量难以满足现场进度,为了让中国院更真切地感受到现场压力,我方盛情邀请中国院亲临项目现场。偌大的空地上,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数不清的工友穿着反光背心在烈日下坚守岗位。是啊,施工的帷幕已经拉开,我们一分钟都耽误不起。中国院当天就主动申请,进驻我们的临时办公点,要和项目团队深深凝聚在一起,同频共振、全力发起冲锋。
9月12日,项目首个ME箱体顺利吊装,我们和中国院在合影留念时,中国院的负责人说了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只有亲身经历了这种疯狂,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喜悦。”
第二场战役,是制造战。刚刚闯过设计关,但这才刚刚拉开“度ME月”的帷幕。(PPT展示:所谓“ME月”是指该月主要作业面就是进行箱体制造和吊装。)为了度过一个“甜蜜”的“ME月”,工厂的团队时刻绷紧发条。
模块化建筑有别于普通建筑,普通建筑是先建造后装修,而模块化建筑则是工厂一体化制造、装修,80%的工作量都在工厂完成。而1288个箱子的制造量,租赁更多厂房迫在眉睫。尽管每一个厂房的租赁却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在A2栋项目组通知装修单位明天可以进材料的时候,由于时间紧迫,所需的厂房还没签订合同。
次日早上9:00,10辆材料车及结构运输车陆续到达工厂,因合同手续不完善,厂房门卫不让进。中介与厂房房东商谈合同到下午14:00,此时,在工厂等待进厂的司机已经开始燥动,我方人员软磨硬泡了2个小时,才终于放了2辆车进去。
进入厂房后,现场人员反馈,里面电未通,行车也不能使用。于是负责A2栋箱体制造的黄世佳在微信群“ME月突击队”呼唤炮火支援。项目经理王伟安排余运波等人紧急赶往现场协调。
余运波到工厂时,两辆装载岩棉的车正在往车下翻卸,岩棉包无序地散落在地上。房东和中介站在大门口板着脸,很不高兴。余运波连忙走上去向房东表示歉意,没讲几句话,房东便说:“余先生,趁你们材料也没卸多少,你们把车开走,去找其他地方,我这不租给你们,反正你们的合同也还没签”。余运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一篇饱含深情与大义的论述征服了房东。
解决了精神问题,物质问题也不能落下。房东说,今晚水电表没抄,工厂设备也不方便给我们用。余运波当场预支了水电费给他。晚上21:30,后续的8辆车进入厂房,工厂设备也给使用。进厂后,每个司机都无比喜悦,相互之间帮衬着指挥倒车,余运波的心情也稍稍有些舒缓。
我方先后收集了30多个厂房信息,考察了16个,最终租了8个,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包括了大跨度、高空间、大面积、短租……每个成功租赁的厂房背后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第三场战役,是安装战。如何让这些制造好的箱子,像搭积木一样被建造成房子呢,要知道1288个箱子可不是少数,且每个箱体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施工全生命期信息化管理,用一套数据支撑“工厂、拼装场、施工现场”高效协同。我们给每一个刚出生的箱体,都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身份证”,而一个个箱体将带着它的“身份证”,流转到装修装饰、物流运输、项目验收、现场吊装等一个个工序,每到一个工序,管理人员都会进行“身份证”扫码。与此同时,通过可视化仿真技术,以每个箱体所展现的不同颜色来标识箱体所处的不同工序状态,只要一张全楼层箱体分布图,便可掌握项目全部ME箱体的工厂制造、现场安装进度情况的效果。
9·30我们交付2栋模块化建筑,10·28再交付3栋,项目快结束时,所有酒店上演了一场“I LOVE YOU”的灯光秀,这本是献给所有建设者家属的礼物,但更是颁发给这群将“不可能”锻造为“做到了”的英雄勋章。未来中建科工将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模立方”铸造更多奇迹。